曾出版《100岁的人生战略》的两位作者林达.葛瑞腾和安德鲁.史考特,这次透过《长寿新人生》这本书,传达他们对於未来世界的想像。他们特别侧重在科技发展与长寿世界所碰撞出的火花,对人生样貌将有什麽样的潜在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试图让普遍将走向百岁人生的读者修正年龄对於人生意义的思考,并在变老前先想好自己的应对策略。
由於每个成年人都会历经成长,成长期的挑战虽然日新月异,但总会有许多不同的经历与体验可以修正,可是老化却不然。若根据近代的人口学统计资料,每经过十年,人们的平均余命就会增加两ヽ三岁。人类的实际平均余命,都比利用历史数据推估所得的结果还要长,所以若看着眼前的生命统计来盘算自己的人生,是注定会犯错的,因为你会比自己预想的活得更久,且人生的状态也会与想像的更不相同。
与百年前相较,现今二十岁青年拥有在世祖母机会,比一九○○年时二十岁青年拥有在世母亲的机会还高。此外,科技发展也是快速前行,如生医领域创新搭配人工智慧发展;医疗与健康领域也难逃工业四.○的影响将走向快速革新;传统生物指标也将配搭数位生物指标而改变生态系。制造业与服务业也已有很大转变,而这些人类世界的科学进展,都将加速推动长寿生活来临,进而改变全球的面貌。
《山海经》中不死国的国民饮用不死泉就可以长生不老,终日坐於不老树下纳凉,但这样的长生不老令人感觉无聊了些;秦皇汉武寻仙采药企求长生不老或也不是贪生怕死,而是有其成就万世功业的雄心。历史可以作为避免重蹈覆辙的明镜,但科技社会下的变化已无历史轨迹可循,唯有具备前瞻性思维,人生才会更别具意义。简单而言,每个人的人生只会经历一次变老,但我们绝对不会以自己想像中的方式老去,所以必须在未来的人生中修正老的方式,以强化健康余命的概念经营人生。
作者於书中强调年龄是可塑的,其实也就是「无龄」的概念。人生要摆脱年龄所赋予的框架,因为过往人生三阶段的分类方式已不适用,而且退休後的财务保障已然不足以维持老後人生。
未来的世界将与今日差异甚大,我们的想法都必须有所调整,正视百岁人生议题的独特性与重要性。无可避免地,未来世界的「老人」或将不再以年龄定义,因为年龄而可以获取的退休年金、社会福利等,将不再那麽理所当然。但变化之中也有不变之处,那就是在年龄增长过程中保持身心功能的强化,维持健壮的状态进入晚年。面对长寿社会中各种难以预期的变化,这将是不变的策略。
纵使联合国与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明确的策略建议,科学发展也走入新局,可惜国人仍旧普遍轻忽「高龄科学」(Geroscience),或是「老化医学」(Aging Medicine)的深厚意涵。这两个现今国际世界的重点新学门领域,是以改变未来社会的眼光而开展,但未能理解的人仅以历史经验,或个人与家庭经历去推估未来,却忽略未来已经超越现代人脑的想像,以致未能以正确观念去因应变局,这正是当前台湾人不健康生存时间持续延长的原因。
如果要从容面对新世界,就需要先注入新思维。《长寿新人生》书中以多项统计数据,彰显未来长寿世界中的不可预测性。唯有突破框架的思考,才能从个人到社会都能有效解决困境。长寿社会结合创新科技的未来已在眼前,历史经验可以参考却不足以因应挑战,唯有透过创新思考,破除许多理所当然之假设,重新检视百岁人生的一切,人类社会的发展方能永续。
本书汇整世界各国的相关统计与历史资料,明白揭示人口结构的转变也会连带调整未来的社会型态,更重要的是希望读者能在阅读之後,正视自己所面对的未来,而後能有效开展出属於自己的人生新局。
《长寿新人生》推荐序–陈亮恭医师(台北市立关渡医院院长、北荣高龄医学中心主治医师)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长寿新人生》…